随着夏季转会窗口的开启,英超联赛的海外商业活动已全面复苏,2025年夏季,包括曼联、曼城、利物浦、阿森纳、切尔西和托特纳姆热刺在内的六大顶级俱乐部,将集体展开规模空前的海外季前巡回赛,这些球队的足迹将遍布亚洲与美国的多个主要城市,通过高水平热身赛、品牌合作及社区活动,进一步巩固英超作为全球最具商业价值足球联赛的地位。
过去,英超球队的夏季海外行常被调侃为“淘金之旅”,重心集中在短期商业收益,但疫情后,俱乐部战略明显转向长期生态构建,以亚洲市场为例,根据英超联盟2024年发布的商业报告,亚太地区贡献了联赛海外转播收入的40%,其中中国、日本、泰国、韩国的球迷基数年均增长超过15%,此次六强集体东行,正是为了深化与当地赞助商、转播方及政府机构的合作关系。
曼联将于7月下旬访问泰国曼谷和韩国首尔,重现2022年与利物浦在泰国创下的单场5万观众纪录;阿森纳则计划在日本东京与J联赛冠军川崎前锋进行技术交流活动,并推出限量版联名球衣,这些行动不再局限于一场90分钟的比赛,而是融合青训营落地、数字内容本地化等举措,形成“商业-竞技-社区”三位一体的闭环。
与亚洲行形成互补的是英超球队在美国的密集布局,切尔西与热刺将参与在迈阿密、洛杉矶举行的“英超夏季系列赛”,该赛事已获得亚马逊等流媒体平台的独家直播合约,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之行特别强调科技融合:曼城母公司城市足球集团的全球网络将协助在纽约设立VR观赛体验中心,利物浦则计划与硅谷企业合作测试AI驱动的球员状态分析系统。
这些创新尝试背后,是英超对北美体育消费市场的精准洞察,2024年,英超在美国的转播合同价值较上一周期暴涨70%,而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(MLS)的崛起也为英超提供了潜在的青训合作与人才输送通道,阿森纳主帅阿尔特塔在近期采访中坦言:“美国球迷对战术细节的热情令人惊讶,这不仅是商业活动,更是检验球队适应不同气候、文化的重要机会。”
尽管海外商演带来可观收入——单场热身赛的出场费可达500万至800万英镑,但俱乐部也面临竞技层面的挑战,2023年曼联在亚洲行期间因高温天气导致多名球员受伤,随后英超开局三场不胜的教训仍历历在目,为此,今年各球队显著优化了行程设计:利物浦将新加坡站的训练安排在夜间,并配备专属营养团队;热刺则缩短长途飞行间隔,采用包机减少体能消耗。
英超联盟也加强了监管,要求俱乐部海外赛必须符合足球协会制定的球员福利标准,这种“精细化运营”趋势反映出英超球队的成熟——在商业扩张的同时,绝不能以牺牲赛季表现为代价。
俱乐部目的地的选择亦暗含地缘政治因素,相比此前频繁出现的西亚站,2025年六强的行程明显向东亚、东南亚及北美倾斜,体育营销专家指出,这既源于亚洲中产阶级消费力的持续增长,也与欧洲足球产业寻求地缘风险分散有关,切尔西放弃原定的中东行程,转而增加印度孟买站,便被视为对新兴市场的战略性投入。
英超联盟正积极协助俱乐部应对国际合规要求,所有海外活动均需提前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,确保赞助商背景、场地合作方符合国际规范,这种审慎态度,旨在维护英超作为“全球公共产品”的品牌形象。
海外行的另一核心目标是激活全球球迷社群,曼联在雅加达的球迷俱乐部会员已突破20万人,而今年俱乐部将首次在当地推出“增强现实签名会”,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实现球员与远距离球迷的互动,阿森纳则计划在东京设立临时博物馆,展出2003-2004不败赛季的珍贵展品。
这些举措不仅强化了情感连接,更直接推动衍生品销售,据行业预测,2025年英超六强海外行的商品销售收入可能首次超过比赛日门票收入,其中限量版球衣与虚拟藏品将成为新增长点。
此次夏季海外行的规模与深度,标志着英超进入全球化3.0阶段,联盟首席执行官马斯特斯曾表示:“未来英超将更注重本地化内容生产,例如为东南亚球迷制作方言解说,或针对美国青少年开发战术分析游戏。”随着非洲、拉美市场的潜力释放,未来夏季行的地图可能进一步扩展。
挑战依然存在:如何平衡传统球迷与新受众的审美差异?能否在商业化中保持足球本身的纯粹性?这些问题的答案,将决定英超能否持续占据世界体育产业的制高点。
可以肯定的是,2025年夏季的海外商演已超越单纯的季前热身,成为英超俱乐部测试国际化运营能力的练兵场,当曼联球员在曼谷的酷暑中奔跑,当切尔西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与MLS全明星队交锋,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一幅动态图谱——记录着足球如何作为一种全球化语言,不断重塑商业、文化与竞技的边界。